# 绝了!刚唠完霍启刚郭晶晶,转头看《志愿军3》闹心了:143分钟坐针毡,这主旋律咋拼得这么潦草?
各位老街坊,前儿刚跟您唠完霍启刚郭晶晶那接地气的豪门日常,心里还暖乎乎的,转头就揣着期待去看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(也就是咱说的《志愿军3》),结果可好,143分钟下来,我跟坐在针毡上似的,浑身不得劲儿,看完只剩一肚子“失望”——活这么大,真少见这么拼凑、这么潦草的主旋律大片!
本来吧,这系列前两部评价就褒贬不一,可架不住它是“终章”啊,我寻思着陈凯歌导演再怎么着,也得给观众整个惊喜,搞点突破吧?没成想,看完倒像他跟大伙儿摊牌:“得,我这儿没活儿了,就这么着吧!” 今儿个咱就用京味儿,好好掰扯掰扯这电影到底差在哪儿——从“贪多嚼不烂”的剧情,到没劲儿的战争戏,再到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演员表演,保证给您唠得明明白白!
展开剩余83%## 一、奔着“终章”去的,结果看了场“大杂烩”:想讲的太多,没一个讲明白
先说说这剧情,电影表面上是讲“边打边谈”——一边是前线战士浴血奋战,一边是谈判桌上唇枪舌剑,听着挺带劲,结果拍出来跟一锅乱炖似的。陈凯歌导演好像啥都想塞进去:上甘岭的血战得有,谈判桌上的交锋得有,战士的家国情怀得有,甚至还得加俩女性角色撑场面,可问题是,啥都想讲,啥都没讲透,各个情节跟串珠子似的,线没牵好,珠子全散了。
就说那谈判桌的戏,按说该是“火花四溅”吧?结果倒好,咱只看见美方代表鼻孔朝天,一会儿挑刺儿,一会儿耍无赖,那叫一个傲慢;可咱中方代表团呢?除了反反复复说“我们为和平而来”,就没见着啥实实在在的“反击”。美方公然违反谈判规则,该有的后果连提都没提,合着咱这谈判就光靠喊口号?我旁边的观众都忍不住嘀咕:“这谈判咋跟闹着玩儿似的?咱的底气呢?”
再说说前线的戏,本来上甘岭战役多惨烈、多震撼啊,结果电影里拍得跟“走过场”似的:美军一阵炮轰,把地表占了;接着志愿军冲上去,几下就夺回来了,全程没点紧张感,更别说啥代入感了。我还特意跟旁边当过兵的大爷聊,大爷摇摇头说:“这哪儿是上甘岭啊?没拍出那股子‘拼了命也要守住’的劲儿,太浅了!” 您说,连经历过事儿的老人都看不下去,这戏能好吗?
## 二、战争戏没劲儿,谈判戏没魂儿:143分钟,光剩“坐立难安”
咱看主旋律战争片,图的就是个“燃”,是那种能让人攥紧拳头、跟着揪心的劲儿,可《志愿军3》的战争戏,真是让人提不起精神。就拿上甘岭那段来说,镜头晃来晃去,一会儿拍炮轰,一会儿拍战士冲锋,可除了“热闹”,啥都没有——不知道战士们为啥而冲,不知道他们面临啥困难,甚至连谁是主角都分不清,跟看了段杂乱的纪录片似的。
有个细节我记得特清楚:一群志愿军战士冲上去,镜头给了个远景,然后“嘭”一声爆炸,就没下文了,连个特写、句台词都没有。我旁边的小姑娘还问:“刚才那几个战士咋样了?牺牲了吗?” 我哪儿知道啊!这戏拍得,连基本的人物交代都省了,更别说啥情感共鸣了。
再说说谈判戏,本来该是“智慧较量”,结果拍成了“单方面输出口号”。中方代表除了重复“和平”“正义”,就没见着啥具体的策略——比如怎么反驳美方的无理要求,怎么争取有利条件,这些关键的细节全没了。有场戏,美方故意拖延时间,中方代表就坐在那儿等,没个应对办法,我都替他们着急:“倒是说句话啊!不能光坐着啊!” 整场谈判戏下来,没让人觉得“解气”,反倒让人憋屈得慌。
## 三、演员表演“翻车”:闫妮太跳戏,张子枫没感情,陈飞宇全程“装酷”
要是剧情还能勉强忍忍,那演员的表演,真是让我“忍无可忍”。先说闫妮老师,她演个战地医生“闫大夫”,本来挺好的角色,结果一出场就跟朱亚文演的吴本正开玩笑打闹,那语气、那神态,跟唠家常似的,完全没了战地的严肃劲儿。旁边有观众小声说:“这是战地医院,不是菜市场吧?咋还嬉皮笑脸的?”
更有意思的是,有场戏闫妮给战士处理伤口,结果镜头一转,旁边给战士吸痰的小护士,眼神里全是心疼和着急,比她这个主角还抢戏!我寻思着,闫妮老师是不是没琢磨透角色啊?战地医生该有的沉稳、坚韧,一点儿没看着,反倒像来串个场的。
再说说张子枫演的李晓,这角色可是贯穿整个系列的女战士,按说该是经历过战争残酷、有故事的人,结果在《志愿军3》里,她从士兵变成了谈判代表团的翻译,整个人都“飘”了。一出场就跟个不懂事的新人似的,对着上级林月明提不合理要求,那态度,跟人欠了她钱似的,一点儿没见着战士的纪律性。
最让人受不了的是,李晓聊到自己哥哥牺牲的时候,张子枫脸上一点儿表情都没有——没泪光,没愤怒,连点儿悲痛都没有,跟说别人的事儿似的。我旁边的大姐都急了:“这是亲哥啊!咋跟没事儿人一样?” 咱不是说非得哭天抢地,可至少得有情绪吧?这空洞的眼神,没灵魂的表演,真是白瞎了这么好的角色。
最后说说陈飞宇演的孙醒,咱都知道,从《志愿军》第一部开始,陈凯歌导演就挺偏爱他,给了不少戏份,到了第三部,孙醒虽说没撑到结局,可戏份依旧不少。可问题是,陈飞宇的表演,一点儿长进都没有,全程就一个表情——桀骜不驯,不管是在战场上冲锋,还是面对美军长官,都跟“装酷”似的,一点儿没见着抗战士兵该有的沉稳和坚韧。
有场戏他跟美军长官对峙,本来该是剑拔弩张的场面,结果他一开口,那语气、那神态,跟耍帅似的,没点儿气势,我都替美军长官尴尬。旁边有观众吐槽:“这哪儿是抗战士兵啊?跟刚从偶像剧里走出来似的!” 您说,这么重要的角色,演成这样,能不让人出戏吗?
## 四、“大导+大投资+流量”不管用了:观众不傻,光有标签不行
其实今年的国产电影市场早就说明白了:别以为有大导演、大投资、流量演员,就能糊弄观众。从之前的《南京照相馆》到现在的《志愿军3》,观众越来越理性了,不再盲目追“热门标签”,而是真看内容、看演技——你故事讲不明白,演员演得拉胯,就算砸再多钱,拍得再热闹,也没人买账。
就说《志愿军3》,据说投资不小,画面也挺“震撼”,可那又咋样?剧情漏洞百出,人物立不住,战争戏没魂儿,谈判戏没劲儿,演员表演还翻车,这不就是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吗?我旁边有个老影迷看完说:“以前觉得主旋律片靠谱,现在看来,要是不用心做,照样不行!”
咱不是说主旋律片不能拍,而是得拍好啊!观众想看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,是逻辑清晰的故事,是能让人感动、让人深思的情节,而不是拼凑起来的“大杂烩”,不是靠口号撑起来的“空架子”。你看以前的好片子,比如《长津湖》,为啥能火?不就是因为它把战士的牺牲、家国的情怀拍透了,让观众能跟着哭、跟着燃吗?
## 五、唠句心里话:主旋律想做好,得“走心”,不能“走量”
各位老街坊,唠到这儿您该明白了吧?《志愿军3》的问题,不是缺投资、缺演员,而是缺“走心”——导演想讲的太多,却没沉下心来打磨细节;演员拿着好角色,却没琢磨透人物的灵魂;整个片子看着热热闹闹,却没传递出真正的情感和力量。
其实主旋律片是最难拍的,因为它承载着历史,承载着情怀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你得去了解历史细节,得去琢磨人物心理,得让观众相信“这就是当年的事儿,这就是当年的人”,而不是拍个“空壳子”出来糊弄人。
我真心希望以后的电影人能吸取教训,别再搞“贪多嚼不烂”的事儿了,也别再迷信“大导+流量”的套路了——好好打磨剧本,好好指导演员,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,把每一个人物都立起来,这样才能拍出让观众认可、让观众感动的好片子。
最后咱也盼着,未来能有更多走心的主旋律片,既能让我们记住历史,又能让我们感受到力量,而不是像《志愿军3》这样,看完只剩一肚子失望。毕竟,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你用不用心,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!
发布于:江西省炒股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